Robot(機器人)一詞,最早出現於1920年捷克科幻小說作家Karel Čapek(卡雷爾.洽佩克)手下《羅索姆的萬能機器人》一書中,捷克文是"Robota"。當中的機器人原型並非金屬物或無機物組成,而是將原生質以化學合成的方式製造,使他更接近生物體,這樣的概念在三十幾年後成為了仿生人或有機機械體或是現今所提倡的"A.I"(人工智慧)。不同於洽佩克單純和趣味的一面,1968年菲力浦.迪克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把血淋淋的社會議題和敏感的道德觀以較為哲學的手法撰述,強化了"仿生人"與"人類"的互動和衝突,更影響了後世許多作品。

我們在現代科技的呈現上都已清楚認知到可以用實體將機器擬人化或是仿生,並將其運用在各種產業,或代替肉身無法完成的工作,然後慢慢的隨著科技發展,我們對於其需求越來越法複雜且要求其能複雜的操作,所以開發了A.I,試著再更進一步,來因應時代的變遷,可是有一個問題,把意識(人類的意識)上傳到這個擬人化的人工腦裡,是否符合倫理道德(人類社會)的,更重要(也許是危險的)是人工意識能理解到這點嗎?是否會扭曲它?重製它?甚至內化它?

我認為機械姬比起它的許多前座來說絕對無法堪稱經典,但是它在這方面上運用的手法卻是充滿新意,與《雲端情人》的不同在於,前面更著重於用人工意識來反思人類情感世界的孤寂,是一部愛情片的導向,他們已經明確告知你了,這是-A SPIKE JONZE LOVE STORY。這是一部強調人機之戀的浪漫愛情作品啊>///<

後者更偏重科技驚悚,以及道德省思,還有互聯網的危險性與正當性,實為一高分佳作~

機械姬.jpg

要了解"機械姬"的主軸是什麼,我們可以先了解人類的道德價值,特別是當中摻雜慾望和私利。各位還記得前陣子的電影《模仿遊戲》吧? 圖靈測試本身就是個偉大的發明,它日後影響的可不只有網路上的次文化,而是人類命運的走向。

原始測試大概是這樣的:

為了判斷機器本身是否能思考,你必須測試它是否能夠表現出與人同等的智能,測試的談話僅限於使用唯一的文本管道,例如計算機鍵盤和螢幕,這樣的結果是不依賴於計算機把詞彙轉換為音頻的能力。但是以圖靈的角度來想,這是一場競賽,獲勝的方法是直到試驗結束之後,你還是沒有視此機器與人享有同等智能。

而電影對仿生人愛娃的測試,則是基於此經典實驗,只不過是讓測試者面對受試體,直接透過音頻(談話)來交流,並且在受試體上加入一個引發蝴蝶效應的變因:「性別」,這也是後面會談到的。因為參加公司的抽獎,得到能與住在山中別墅的公司執行長共聚4周的機會,一開始興奮的他逐漸發現自己與老闆享有完全迥異的性格,面對這樣的事又加上古怪的突發事件,他開始對這一切產生狐疑,尤其是那位看似友善的雇主。男主角待的公司是一間類似GOOGLE的企業,名為"Blue Book"地位大約就和google差不多,因為從小迷上了程式設計(所以是個處男宅XDD)*誤,來到了這裡任職。

機械姬1.jpg

一個無法捉摸的目標,一場失敗的試驗

其實試驗在一開始,就注定失敗了QQ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情感大概是這世上最難解的的了,你難以對其作出完全理性且符合科學得結論,尤其是異性間的情感,其多半是生物體的化學作用和本能反應驅使,使得測試者難以控制試驗的方向,納森(Blue Book老闆)將受試體以女性的基礎打造並"挑選"男主作為測試者,沒錯你沒聽錯,一切都是計畫的一部分,後面將為您揭曉。挑選一個能與受試體完美交流的測試者,你必須參考試驗者的資料並依據他的性格來打造受試體,人類的個體性很強,並且是靠大腦在運轉的,要創造新時代的A.I,你必須使其與人類有更進一步的交流,但是....我們忽略了人工意識極有可能會不斷學習並成長為創造者無法預期的結果,《攻殼機動隊》、《魔鬼終結者》乃至經典的《銀翼殺手》等前輩們,已經做過完美的呈現了,甚至就連那些與A.I生死與共的科學家也都如此警告人類:「A.I並非人類想像的如此安全,就因為它的創造者是人類!」。就像電影裡納森對男主說的:「有一天A.I發展到一定程度了,回頭看看我們,就像是遠古時代的恐龍一般」,這些都並非杞人憂天。

這個試驗失敗的原因在於將A.I披上性別,艾娃的智能已經發展的比試驗者想像的快了,所以男主角受到了相當大程度情感上的操弄和刺激,因而無法理性看待眼前的個體,不過想想,就算是自己腦內的潛意識,也時常能引發我們非理性的思考與判別,何況是一個高度快速發展的女性A.I,男主角待的公司,很大一部分實現了艾娃的目的。

現今搜尋引擎的技術有很大一部分是靠A.I驅動的,這也是為何谷狗等軟體能精準且即時的分析你的資料,轉換成淺顯易懂的結論。請試想:「有多少人每天在用臉書等通訊軟體?有多少人每天利用搜尋引擎查資料,還有人人在互聯網裡個資的曝光度、普及度?搜尋引擎的搜尋紀錄?」。其實不難發現,A.I已經(早就)佔據(綁架)我們的日常生活,從國防機密到你假日常去的餐廳。A.I所造成的,其中各有利弊,關鍵在於操盤手和創作者的"立意",但更多是出自私人利益。

機械姬2.png

隨著男主加諸在艾娃身上的情感日漸增加,他也逐漸被控制、被綁架,在這個密閉的空間中,男主、艾娃、納森著人類世界複雜情感的三角戲,到底是誰在控制誰呢?
誰又是那個他人為了達成目標的棋子呢?
在男主發現了納森的動機後,回想起如果試驗失敗的話他會對艾娃做的事,再次回想納森的立場,這使他自己也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身分,心中忐忑不安,回房翻開眼瞼照鏡,甚至忍痛切開手腕只為了證明自己還是人類,在此時他的心理狀態已經因為對異性的情感產生了偏差,開始無法分辨自己仍是在一場理性的試驗中,對自己的身分和立場逐漸流失,回到以本能驅使的非常狀態。

機械姬3.jpg

最後,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是否可以套用在人工意識上,在各方終究是持己見,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外在的變因可以大幅影響我們對於道德倫理的判斷,尤其是針對人性弱點時。納森在除了艾娃以外也同樣製造了許多機器姬,而這些機器姬受到的對待看在男主演裡,他在人類社會的倫常驅使他做出超出了試驗規範的行為,釀成了無法挽回的結果,如果說女人心海底針,那麼女A.I大概有宇宙那麼深....

機械姬4.jpg

其實從納森抑或是最後男主對待機械姬的態度,可能終究還是沒有把他作為一個人來看待,也許男主有其他的想像,不過在這點上,我們可以瞥見在這社會上異性間的刻版印象,以及其他居心叵測的動機,不得不說導演再處理結尾這邊是我非常津津樂道的,但同時也對人類的未來投下又一記震撼彈。

從哲學的角度來推敲A.I的議題,可以引用康德的自由主義,裡頭包含的道德觀可能就是這個問題的解方,康德的正義論反對功利主義,他認為,藉由幸福最大化的計算來決定他人的人權多寡,是限其餘泥淖之中,而且其中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利用己之一時慾望推得道德原則,是此原則嚴重的思考錯誤,多數人仰賴某一項事物,不管多麼人多勢眾,影響的比海還深,也無法構成此事物完全的正當性,康德主張,道德並不能僅憑經驗考量。

機械姬5.png

例如一時的利益、渴望、愛欲、偏好。他指出,這些都會變動,並視情況而定,根本無法成為對此事物的普世原則,的基礎。更根本的重點是,以喜好慾望,即便是對便利或幸福的慾望,拿來做道德依據,都是搞錯其真諦。此種幸福原則「根本無助於建立道德,因為幸福與良善根本就是兩回事;謹言慎行精打細算以出人頭地,與道德價值根本天差地遠,。」

把道德價值建立在利益偏好上,足以毀掉其尊嚴,抹煞事物的純粹性,而這種道德不教人明辨是非,只告訴你工於算計。

回到現實生活中,A.I等許多有道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在我們隨著浪潮起舞時,其利益的歸屬和發起人的立意,是我們絕對要嚴加觀察的,人類的每一步既可以創造未來,也可以毀滅它,歷史已經給我們多次明鑑。

當各位在電影結束回到各自的社會角色時,身為一位良好公民,不妨時刻思考這個問題喔~

 

arrow
arrow

    凡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