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信仰就如同一面鏡,它反映了自身的本質,一個醜惡與良善並存的空間 "

這是一篇奇幻的作品,訴說著一段毀滅與重生的故事~

少年pi.jpeg

在所有李安的作品裡,只有這部作品我前後看了3次,而每次都有新發現,在寫這篇文章前,還特別再把故事裡的重點整理一下,因為這真的是一部充滿隱喻的作品阿,你必須對影像作品有一定的理解程度,李安的作品尤是。

以下是我所得到的省思,也請讀者們大方分享自己的意見吧:

1.擁有一顆開放的心

Pi出生於印度一個中產階級的小康家庭,生活無虞,家中也能夠負擔他的教育,宗教在Pi小學的年紀時就進入了他的世界,他是個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即便這兩個從以前到現在都互看不順眼,後來在一次旅行時,和神父聊天後又成為了基督徒,在大眾的眼裡,這麼做似乎相當不妥,不過他小小的腦袋裡,祂們都是平等的,比起經文的內容,他更樂於把他的信仰實現在生活中,雖然爸爸是個強硬的科學派,對Pi說過:“如果你同時信仰三個宗教,那等於什麼都沒信。與其如此,不如選擇相信理性,相信科學……,我寧可你經過深思熟慮否認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藉此警惕他,父子對於這個世界的邏輯是如此不同,但對於喜歡思考問題的Pi,也常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信仰的內容,Pi清楚宗教和信仰的不同,使他不至於踏入基本教義的桎梏。

這樣的心態反映在他的海上時光裡,在強忍著對至親罹難的悲憤與痛苦,他選擇面對現況並且迅速的鼓起勇氣,與陌生的世界搏鬥,他有可能在生存的過程中背離信仰的教條,但是他知道,信仰的智慧是必須被實踐的,當情況是這樣時,白紙黑字的東西可是相當不切實際的,必須透過與真實世界的摩擦來試煉自己的信仰是否符合本質,而與我同型的不是野獸,而是我必須互相扶持的夥伴,就和人類一樣,要想了解彼此,我必須主動與其接觸,要得到其信任,我必須用心與其交流。

少年Pi(2).jpg

2.理解人性

在前面我提到了開放的心胸,而現在要回到更實際的面向,人性。Pi的故事其實是個真實事件改編的,19世紀時有艘貨輪在海上失事,有幾個船員成功用救生艇逃生,不過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糧食也都耗盡了,所以船員只好把將近死亡的一名船員殺了並作為食物來源,他們獲救後這件事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因為被殺的人並沒有自願成為食物的意願,但其餘的船員竟然這麼對他。不過,我們如何得知他是非自願的呢?還有,我們怎麼能隨便就把模糊的道德價值在不清楚真相下就扣在他人身上呢?還有更重要的,我們是否有能力在各種情況下決定人性價值?

在Pi的救生艇上,有慈悲的紅毛猩猩、瘦弱的斑馬、兇猛的老虎和狡猾的鬣狗,先假設他們都是人好了,他們對是非善惡都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彼此也都認為某種價值觀是對的,都是為了生存而聚集在一起,但是鬣狗殺了猩猩和斑馬然後再被老虎殺掉,現在有誰是對的嗎?會不會死亡是一種解脫,而活著就必須咬牙生存,近代哲學巨擘康德曾討論過一個問題就是,過往的經驗和事情的結果真的可以作為道德的指標嗎?還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目的而忽略許多重要的本質呢?鬣狗雖然陰險,不過真正兇猛的老虎還是將他淘汰了,猩猩雖然慈悲,但在鬣狗面前,無法逃過被蠶食的命運,Pi認為理查帕克是他的朋友,但他卻頭也不回的離去~

這些Pi都看在眼裡,這也是為甚麼他可以編出一套日本船商能接受的證詞,因為比起Pi的信仰,他們更認同Pi的人性。

少年Pi(3).jpg

3.端正目標

在最後面的歷險來到了一座浮島,這裡有豐富的淡水和糧食,Pi在這待上了幾天,不過他發現白天甘涼的泉水到了夜晚竟然成了酸液,他不禁感到害怕,他了解到生命是持續脈動的,無論消逝與否,繼續探索其可能性,才是我靈魂所向。再回到成年的Pi身上,似乎他仍繼續保持著信仰的空間並持續前進著,對於Pi給作家和船公司的故事,我只能說他們都是用文字寫故事的角色,不過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想聽的;和真相的差距,或許更精確一點:與信仰的差距~這是思考角度的問題。或許證據相當重要,理性也不可或缺,不可否認的兩方都對結論和過程十分著迷,但選擇了科學無法解釋的真相,並不代表背棄科學理性;也並非盲目迷信。

arrow
arrow

    凡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